基本解释
见〔鳗鲡〕:鱼,体细长像蛇,表面多黏液,上部灰黑色,下部白色,前部近圆筒形,后部侧扁,鳞小,埋在皮肤下面。头尖,背鳍、臀鳍和尾鳍连在一起,无腹鳍。生活在淡水中,成熟后到海洋中产卵。捕食小动物。简称鳗,也叫白鳝。
详细解释
〈名〉
鱼名 。即“鳗鲡”(mánlí)
汉字 | 鲡 | |
画数 | ||
读音 | ||
部首 | ||
结构 | ||
五笔 |
基本解释
1. 软体动物,贝壳椭圆形,生活在海中。肉可以吃。贝壳可入药,称石决明。也叫鳆,俗称鲍鱼、鳆鱼。
2. (Bào)姓。
详细解释
〈名〉
1. 盐腌的鱼
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。——《孔子家语·六本》
又如:鲍舍(存放鲍鱼的房舍);鲍室(存放鲍鱼的房室);鲍肆(鲍鱼之肆。卖盐渍鱼的商店。比喻小人聚居之所)
2. 鲍鱼,鳆鱼的别名。即石决明 。腹足纲软体动物,海味珍品,贝壳入药
3. 腹足纲前鳃亚纲鲍科鲍属海产贝类
4. 古代鞣制皮革的工人 。
如:鲍人(主管治皮革之官。又用以称治皮革的工匠)
5. 姓
汉字 | 鲍 | |
画数 | ||
读音 | ||
部首 | ||
结构 | ||
五笔 |
基本解释
1. 魔鬼 恶~。妖~。病~。旱~。
2. 神秘;奇异 ~力。~术。[魔罗之省,梵māra]
详细解释
〈名〉
1. (形声。从鬼,麻声。本义:“魔罗”的略称。佛教把一切扰乱身心、破坏行善、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均称为“魔”)
2. 同本义
我自降魔转法轮。——王安石《南乡子》
又如:病魔;魔道(佛家语。指天魔邪鬼活动的境域);魔女(魔界的女人);魔劫(命中注定的灾难);魔事(佛教指成道的障碍);魔天(魔道的天界);魔心(邪恶之心);魔浆(指酒。佛教认为饮酒不能修成正果)
3. 恶鬼,怪物 。
如:魔媪(假托鬼神、使用妖术的妇人);魔境(恶魔所居的境遇);魔头(恶魔的首领。也指邪道的首脑人物)
〈形〉
1. 神奇;奇异 。
如:魔云(带有妖气的乌云);魔眼;魔杖
汉字 | 魔 | |
画数 | ||
读音 | ||
部首 | ||
结构 | ||
五笔 |
基本解释
剖开后晾干的鱼 鳗~。白~。
详细解释
〈名〉
1. 干鱼;腊鱼
石首鲞,食之消瓜成水。——晋· 王羲之《杂帖五》
又如:鲞鹤(即勒鱼做成的鱼干);鲞铺(卖干鱼、腌腊食品的店铺)
2. 腌腊食品
凤姐儿听说,依言夹些茄鲞,送入 刘姥姥口中。——《红楼梦》
又如:鲞腊(干腊鱼肉)
汉字 | 鲞 | |
画数 | ||
读音 | ||
部首 | ||
结构 | ||
五笔 |
基本解释
1. 节肢动物,头胸部的甲壳略呈马蹄形,腹部的甲壳呈六角形,尾部呈剑状,生活在浅海中。俗称鲎鱼。
2. 虹。
详细解释
〈名〉
1. 鲎鱼。亦称中国鲎、东方鲎 。剑尾亚纲,特别是鲎目节肢动物的通称。有一个宽的新月形的头胸甲,在背面有一对大的复眼及两单眼,腹面生出六对步足,中部具一口,有一短小的腹部,腹部与头胸甲有关节相接,腹节愈合成一片,游泳足上附着扁平叶片状鳃,有一长而硬的可动关节的尾剑。
如:鲎帆(鲎鱼的脊背);鲎杓(用鲎壳制成的杓子);鲎媚(鲎鱼的别名);鲎樽(用鲎壳制成的酒杯)
2. 〈方〉∶虹的别称
汉字 | 鲎 | |
画数 | ||
读音 | ||
部首 | ||
结构 | ||
五笔 |
基本解释
1. 脊椎动物的一大类,生活在水中,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,一般身体侧扁,有鳞和鳍,用鳃呼吸。种类极多,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。大部分可供食用。
2. (Yú)姓。
详细解释
〈名〉
1.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鱼形。本义:一种水生脊椎动物)
2.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,包括圆口类、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
鱼,水虫也。象形。鱼尾与燕尾相似。——《说文》
豚鱼吉。——《易·中孚》
鱼木精。——《论衡·指瑞》
鱼十有五。——《仪礼·特牲礼》
鱼网之设。——《诗·邶风·新台》
鲜鱼曰脡祭。——《礼记·曲礼》
鱼上冰,獭祭鱼。——《吕氏春秋》
白鱼跃入王舟中。——《史记·周本记》
又如:鱼鲩冠儿(女道士戴的鱼脑骨似的尖形帽子);鱼鳞册(“鱼鳞图册”的简称。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编造的土地薄册);鱼烂(像鱼鳞那样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);鱼轩(用鱼皮装饰的一种车辆,为贵妇乘用);鱼脍(切得很细的鱼肉。特指生食的鱼片);鱼市(批售鱼类的市场);鱼质龙文(外貌似龙,而实质为鱼。比喻虚有其表);鱼米(鱼类和米粮);鱼秧(比鱼苗稍大的小鱼);鱼鱼雅雅(形容威仪整肃的样子。因为鱼贯行,鸦飞成阵)
3. 某些像鱼的水生动物
鱼甲烟聚,貝胄星罗。——《文选·王融·三月三日曲水诗序》
又如:鱼甲(鲨鱼皮铠甲);鱼须(鲨鱼的须);鲸鱼;鳄鱼;甲鱼;鲵鱼
4. 两眼白色的马
5. 中医穴位名。指手拇指(或足姆趾)后方的掌(或跖)骨处有明显肌肉隆起,状如鱼腹的部位
大渊,鱼后一寸陷者中也,为腧。——《灵枢经》
6. 唐代作为符信用的铜鱼符 。
如:鱼契(鱼形的符信);鱼符(意同鱼契)
7. 古代木制成鱼形的信函 。
如:鱼素(书信);鱼书(书信);鱼沉雁杳(比喻音信断绝);鱼肠尺素(指书信);鱼鸿(代指送信人);鱼幅(书信);鱼封(书信)
8. 姓
〈动〉
1. “渔”的古字。打鱼,捕鱼
以佃以鱼。——《易·系辞下》
公将如棠观鱼者。——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
抛掉一官如粪壤,好随鱼舸此中间。——宋· 孔武仲《自实丰仓归》
又如:鱼罟(鱼网);鱼户(捕渔之家);鱼船(钓鱼或捕鱼的船只);鱼钓(钓鱼);鱼榔(捕鱼时用来惊鱼入网的木棒);鱼舸(渔船。又作“鱼舲”);鱼罩(捕鱼竹罩)
汉字 | 鱼 | |
画数 | ||
读音 | ||
部首 | ||
结构 | ||
五笔 |
基本解释
鲟鱼,体近圆筒形,背部黄灰色,口小而尖,背部和腹部有大片硬鳞。生活在淡水中,有些入海越冬。产于我国的有中华鲟和达氏鲟。
汉字 | 鲟 | |
画数 | ||
读音 | ||
部首 | ||
结构 | ||
五笔 |
基本解释
1. 周朝国名(前403—前225)。战国七雄之一。在今河南北部、山西西南部,为秦所灭。
2. 朝代名。1.三国之一(220—265)。与吴、蜀并立。曹操子曹丕所建。占有黄河流域、淮河流域等地区,建都洛阳,国号魏,史称曹魏。为晋所灭。2.北朝之一(386—534)。鲜卑族拓跋珪所建。公元398年建都平城(今山西大同)。公元439年统一北方,公元494年迁都洛阳,史称北魏,又称后魏、拓跋魏、元魏。后分裂为东魏(534—550)、西魏(535—556)。东魏为北齐所灭,西魏为北周所灭。
详细解释
〈名〉
1. 阙宫门的台观
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。——《周礼·太宰》
魏阙之高。——《淮南子·本经》
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。——汉· 班固《典引》
又如:象魏(古代宫门外的阙门);魏观(即魏阙、魏象)
2. 古国名
3. 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。姬姓。在今山西芮城县北。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,把它封给毕万
4. 战国七雄之一。开国君主魏文侯(名斯)是毕万后代,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。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。建都安邑(今山西夏县西北)
韩魏闻之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
不敢加兵谋魏。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灭韩亡 魏。——《战国策·魏策》
韩魏灭亡。
5. 三国之一 。公元220—265,曹丕所建,拥有今黄河流域各省和湖北、安徽、江苏北部、辽宁中部
无论魏晋。—— 晋·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魏晋氏以下。—— 唐· 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
6. 朝代名
7. 南北朝时,北朝之一。公元386年为鲜卑族拓跋珪所建,据长江以北,史称北魏。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。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所废。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废。
如:魏碑
8.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所建国号
9. 古郡名
魏郡,县十八。——《汉书》
10. 今县名 。在河北省南部有魏县
11. 姓
〈形〉
1. 高大。也作“巍”。
如:魏然(独立不动的样子);魏魏(高大的样子。同“巍巍”)
汉字 | 魏 | |
画数 | ||
读音 | ||
部首 | ||
结构 | ||
五笔 |
基本解释
鲈鱼,体侧扁,上部青灰色,下部灰白色,背部和背鳍有黑斑,口大,下颌突出。性凶猛,吃鱼虾等。生活在近海,秋末到河口产卵。
详细解释
〈名〉
1. 鱼名。鲈鱼 。体侧扁,嘴大,鳞细,背灰绿色,腹面白色。
如:鲈鱼脍(指鲈鱼所作的脔肉);鲈豸(鲈鱼);鲈乡(出产鲈鱼的地方);鲈鲤(杜父鱼的别称)
汉字 | 鲈 | |
画数 | ||
读音 | ||
部首 | ||
结构 | ||
五笔 |
基本解释
鲨鱼。
详细解释
〈名〉
1. 动物名。海中鲨鱼 。
如:鲛函(用鲛鱼皮所做的铠甲);鲛革(鲛鱼皮制的革);鲛鳄(鲨鱼与鳄鱼);鲛绡(鲛人织的绡)
汉字 | 鲛 | |
画数 | ||
读音 | ||
部首 | ||
结构 | ||
五笔 |
基本解释
古书上指鲫鱼 涸辙之~。
详细解释
〈名〉
1. 鲫鱼 。
如:鲋鱼(鲫鱼);鲋子(妾鱼)
2. 蛤蟆
井谷射鲋。——《易·井》
汉字 | 鲋 | |
画数 | ||
读音 | ||
部首 | ||
结构 | ||
五笔 |
基本解释
〔魑魅〕古代传说中躲在深山密林里害人的妖怪 ~魍(wǎng)魉(liǎng)(现指专门危害人民的各种坏人)。魅(mèi)。
详细解释
〈名〉
1. (形声。从鬼,离声。本义:精怪名)
2. 传说中的山神
始经魑魅之涂,卒践无人之境。——孙绰《游天台山赋》
又如:魑魅(古代传说中山神和精怪,能作祟祸人。泛指坏人);魑魅魍魉(本为山怪水神,引申为各式各样的坏人)
3. 泛指鬼怪 。
如:魑祟(鬼怪)
汉字 | 魑 | |
画数 | ||
读音 | ||
部首 | ||
结构 | ||
五笔 |
基本解释
鲜[xiān]
1. 新鲜 ~花。~肉。
2. 明丽的 ~红。~艳。
3. (味道)美好 味道很~。
4. 鲜美应时的食物 时~。尝~。
5. 古指生鱼 治大国,若烹小~。
鲜[xiǎn]
少 ~见。~有。
详细解释
鲜[xiān]
〈形〉
1. 新鲜
炰鳖鲜鱼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韩奕》
芳草鲜美。——晋·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鱼腊鲜兽皆如初。——《仪礼》
根色鲜泽。——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又如:屡见不鲜;数见不鲜;鲜食(新鲜的食品);鲜兽(新杀的禽兽)
2. 鲜艳 。
如:鲜妆(鲜明美丽的打扮);鲜衣(华美的衣服)
3. 鲜明;明洁,洁净
衣服常鲜于我。——《汉书·广川惠王越传》
又如:鲜色(清新美丽的颜色);鲜新(清新)
4. 味美
饫肥鲜者。——明· 刘基《卖柑者言》
无鲜肥滋味。——明· 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
又如:鲜爽(鲜美爽口);鲜脆(鲜美脆嫩);鲜香(鲜美芳香)
5. 独特 。
如:她的行事作为就是很鲜,和别人都不一样
6. 夭折的,早死的
葬鲜者自西门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五年》
7. 另见 xiǎn
8. 鮮、尠、尟 xiǎn
〈形〉
1. 非常少,很不多
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荡》
原小则鲜。——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
以约失之者鲜矣(由于俭约而犯过失的人很少)。——宋· 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菊之爱,陶后鲜有闻。——宋· 周敦颐《爱莲说》
鲜不疫矣。——清· 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又如:鲜薄(微少);鲜言(寡言);鲜胄(后代少);鲜浅(浅鲜);鲜乏(缺乏);鲜少(很少)
鲜[xiǎn]
〈动〉
1. 缺少;不足
既无叔伯,终鲜兄弟。——李密《陈情表》
2. 另见 xiān
汉字 | 鲜 | |
画数 | ||
读音 | ||
部首 | ||
结构 | ||
五笔 |
基本解释
〔魍魉〕也作蝄。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。现多用来比喻坏人。魉(liǎng) 魑(chī)魅(mèi)~。
详细解释
〈名〉
1. (形声。从鬼,罔声。本义:魍魉)同本义 。
如:魍魉混沌(鬼迷心窍的糊涂虫);魍魅(山川木石的精怪)
汉字 | 魍 | |
画数 | ||
读音 | ||
部首 | ||
结构 | ||
五笔 |
基本解释
卖 ~画。~文为生。卖官~爵。
详细解释
〈动〉
1. (形声。(zhōu)本义:粥。引申为“卖”)
2. 卖,出售
鲋也鬻狱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
市贱鬻贵。——《国语·齐语》
人争鬻之。——明· 刘基《卖柑者言》
明告鬻梅者。——清· 龚自珍《病梅馆记》
又如:鬻卜(卖卦);鬻文(为人撰写文章而接受酬劳。即“卖文”);鬻技(出卖技艺以谋生);鬻歌(卖歌,以歌唱谋生);鬻爵(出卖官爵)
3. 使用 。
如:鬻狱(利用讼案而收受贿赂);鬻举(使用钱财贿赂而登科第)
4. 盗取 。
如:鬻事(盗取事名);鬻权(弄权)
〈形〉
1. 幼小 。
如:鬻子(稚子)